天才真的存在嗎,努力是否無法翻身
之前有跟別人辯論過這個議題,但是誰也沒有說服誰,反到是我越講越激動,講一講體溫直 接燒到39度,直接被另外兩個人強制要求下線了,但這個問題就始終圍在我腦中。而且在過 程中我也發現一些有趣的事情,就是堅持天賦的人通常比堅持努力的人成積要差
這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信念,一個主觀合理化自己行為和成果的思維模式,我覺得 這也就是許多"我只是還沒有努力而以","他比我有天賦,我永遠也無法追上他 "這種理念產生的原因
其實我有想到一個有趣的思想實驗,你可以停下來思考一下
思想實驗
我們先來假設兩個人
A(天賦論支持者): 努力型
B(努力型支持者): 天選型(A所認為的)
一開始B的成積都穩穩的超過A,但是A慢慢的追上了,並且在之後都穩定的超過B。
B很不甘心,覺得自己之前只是不夠努力,所以B也開始奮發讀書,但他發現他再努力也追不上A
那麼此時,A跟B的想法是否會對掉?
我的理論
所以這篇文章是我在思考後得出目前最能說服我自己的理論,先說結論,我覺得
\[成果 = 天賦 \times 方法 \times 努力\]
其中
天賦: 生而擁有
努力: 所付出的時間
方法: 就是方法
這有點像《恆毅力》這本書裡講
\[ 成果 = 技能\times 努力\]
\[ 技能 = 天賦 \times 努力\]
\[ 成果 = 天賦 \times 努力^2\]
但這其實不太說服人,這裡的乘法只能代表相關性,不能直接這樣化簡。 不過這本書確實很有啟發性,大推。
那提出了理論接下來當然就是要論證了,為了可以更好的記錄我的思考過程,我會先把我觀 察到的現像先寫出來,然後在給出我的解釋。
我觀察到的現像
馬拉松完賽時間和現在的教育課本
其實大部份的運動應該都有這種現像,我只是挑一個來講而以 馬拉松1908年的冠軍紀錄是2小時58分50秒,但現在波士頓馬拉松的參賽標準是跑進3小時05 分內,世界紀錄更是接近兩小時也就是說,大部份的選手穿越回過去都幾乎是那個時代的所謂的天才。
在教育方面也有類似的進步,學完高中課程,穿越回十六世紀當個天才應該也不會是一件異想天開的事(如果知到 怎麼穿越回去的話)
運動科學的進步跟營養學的進步促使了體育的大幅進步
各種教育理論的完善跟智識的濃縮也讓我們的學習速度大幅提升
所以即使你可能沒有比100年前的人們有更好的天賦,也沒有他們努力,但透過比他們好的多的方法,仍然可以有比他們好的多的成績。
絕對音感可以在小時候培養
只要在小孩小的時候訓練他們的絕對音感以經被實驗證實是可能的
我覺得這代表我們可能對許多我們所認為的"天份"有許多的誤解,可能大多數時候許多的能力都是可以在小時候養成的
棋類高手強在哪
棋類高手比一般人更能分辨正常的棋局 但是將棋盤打亂了之後他們的記憶能力就和正常人一樣了
對於一個高手和新手來說,如果給他們一個兩人都沒有看過的殘局,那麼高手一定可以更快的解決,這是因為他們腦中很明確的知道哪些模式走了會吃虧,所以他們就可以花更多時間在探索重要的事情上
補教名師
為什麼要去補習班,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問題。
但不可否認,大部份人還是相信補教名師的存在的
為什麼大家喜觀補習班更甚於學校的課堂,因為他們會認為補習班給他們的方法更好
個人經驗
我補習班是跳級上的(ex:高一上高二的數學),而對我來說,補習班的內容其實就足夠了,有沒有在學校上課其實以成績上來說沒什麼差,那學校的課程跟補習班差在那裡。(其實我也沒有在上補習班的課就是了,我到那邊都一直在寫題目)
推論
天賦 vs. 努力: 假命題
所以在我看來,其實兩邊都少看了些什麼
天賦決定論者
他們所看到的天賦其實是 \(天賦
\times 方法\)
努力決定論者
即使他們認為自己沒有天賦,但他們可能也乎略了自己的方法可能比別人好
疑問
好的方法是否是一種天份?
半對半錯,當然,自己一開始就使用好的方法固然是一種天份。但方法也是可以學習的,像 超速學習這種書就在嘗試教會你怎麼學的更好。所以方法是可以學習的
什麼是好方法?
待補
講了那麼多,到底想表達什麼?
回到最一開始,我其實只是在給我的行為一個合理推論而已。